在高齡社會快速來臨的今天,台灣不僅面臨老化速度全球前三的壓力,更處於少子化、缺工化、財政壓力交織的時代交叉口。但我們始終堅信:問題的反面,就是力量的所在。
當我們重新看見壯世代的價值,不再將他們視為「被撫養」的分子,而是轉化為「支撐系統」的分母,台灣的未來就多了一份韌性與希望。壯世代教科文協會提出:「壯世代,是政府永續策略的最佳解方」,更具體地說,壯世代可為政府創造三大深遠效益——
壯世代若能持續就業與繳稅,同時維持身心健康,將大幅減少政府在長照、健保、社福等方面的支出壓力。相對於「老化=依賴」的刻板印象,我們看見許多壯世代持續工作、自主生活、積極保健,減緩失能與失智的速度,進而延後進入照顧系統的時間。他們不僅照顧自己,也照顧公共財政,讓社會福利制度得以長久運行、代代相傳。
面對產業缺工問題愈趨嚴重,壯世代正是最有潛力的補位人才。他們經驗豐富、態度穩定、責任感高,若政府能提供友善高齡就業政策,協助企業進行職務再設計與彈性工時調整,壯世代就能延後退休、再就業或跨域轉職,發揮所長、補足缺口。這股熟齡勞動力,不僅是企業生產的即戰力,更是穩定整體就業結構的關鍵力量。
少子化的衝擊讓許多高教機構面臨生源危機,但壯世代正好提供了一個全齡學習的契機。越來越多55歲以上的民眾選擇重返校園、進修第二專長、參與社區大學與推廣教育。壯世代成為大學新生力,不但豐富了校園學習氛圍,也促進世代共學、知識傳承與社群互助。教育部今年已試辦「第三人生大學」,不僅能讓高教轉型得以延續,更能打造出知識社會的新結構。
當我們重新定義「高齡」,便會發現:年齡不等於依賴,反而是一種累積、轉化與再創造的能量。政府若能創造壯世代友善的環境與制度,將能釋放一波人口紅利逆轉力,從「壓力人口」變為「價值人口」。
當壯世代從分子變為分母,從被照顧的角色轉化為照顧者、參與者與創造者,我們不僅減輕了制度的壓力,更拓展了國家的韌性與未來。
壯世代,不該被忽略,而應被邀請進場。
讓我們一起壯起來,成為政府永續轉型最堅實的後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