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高齡化與少子化的雙重挑戰下,台灣迎來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法案──《壯世代政策及產業發展促進法》(簡稱《壯促法》)。這項法案不僅是一次超越黨派的合作,更為台灣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2025年1月7日《壯促法》在立法院完成三讀,藍、綠、白三黨立委罕見攜手合照,展現了台灣政治的正向力量。法案的推動者、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暨台灣民眾黨立委吳春城指出,根據國發會預測未來十年內台灣50歲以上人口將超過一半,稅基減少、消費萎縮等問題迫在眉睫,要解決超高齡社會帶來的危機,《壯促法》正是這些問題的解方。
《壯促法》推動者吳春城理事長一直致力高齡解放運動,破除社會對中高齡族群的老弱負面標籤。過去,「老人」和「銀髮」等詞彙無法全面反映這個年齡層的活力與貢獻,透過《壯促法》的實現,「壯世代」成為55歲以上族群的全新名稱,凸顯他們在社會中的正面價值,並且開啟個人到政府、企業,全社會共同參與,讓壯世代融入生產與消費體系,創造源源不絕的經濟與社會效益。
過去50年,台灣人口結構是以青少年為主的正金字塔形,未來50年將轉變為高齡者為主的倒金字塔型。吳春城理事長強調,這不僅是人口變化,更需要社會制度與文化觀念的大翻新。《壯促法》以促進產業發展的方式來解決高齡問題,從根本上改變台灣高齡社會的應對模式,減少對政府社福支出的依賴,避免拖垮國家財政。
吳春城理事長指出,《壯促法》具有跨社會、跨黨派、跨部會、跨領域、跨世代的五大特點。它不僅是超高齡社會問題的解方,更是一場以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創新改革,同時可減少對社會資源的競爭壓力。《壯促法》五大特點:
➊ 跨社會:《壯促法》是協助台灣從高齡社會,無痛邁向超高齡社會的法案。過去50年,台灣的人口結構仍是漂亮的正金字塔形,但未來50年台灣人口結構將轉變為倒金字塔形。社會結構轉變,但產業結構、政府法令、社會思想卻仍停留在50年前,使得壯世代擁有的社會資產無法有效發揮,反而淪為社會負擔,《壯促法》即是透過立法行政的合作扭轉這個趨勢。
➋ 跨黨派:《壯促法》在立法過程中獲得各黨派的支持,法案連署時有42位委員連署,包括三黨黨團幹部,法案獲得朝野認同,共識度相當高。
➌ 跨部會:行政院組成跨部會小組,共計14個部會參與,一起推動壯世代計畫。除了一般立法程序外,還辦過2次公聽會,10個政府部會官員及上百位專家學者參與討論,立法程序相當完整。
➍ 跨領域:成功落實「照護」與「發展」雙軌制,不排擠既有政策資源,並且促進更多有能力的人持續貢獻,增加社福性政策的永續性。《壯促法》是台灣因應高齡社會以來,從社福性政策跨向發展性政策的代表。
➎ 跨世代:過去台灣的世代衝突不斷上演你多拿一點,我就少拿一點的老戲碼。而《壯促法》正是透過發展性政策,讓壯世代的資源重新投入生產消費的社會體系中,降低下一代的扶養比,甚至為下一代帶來新的市場與機會。
《壯促法》不只是立法,更是一場結合公私部門、跨域整合、重塑台灣未來的社會運動,例如壯世代的產業政策不僅包含經濟部的發展政策,還包括金管會的金融管制鬆綁、國科會的科技創新、勞動部的就業環境規劃等多方面合作。此外,具體措施如推動「第三人生理念」宣揚壯世代價值、弭平數位落差、設立「壯世代大學」,甚至是全民運動的推廣等,都是讓55歲以上的族群在健康、財務、職業技能、終身學習上能擁有全方位支持。
吳春城理事長期許,未來能在各領域看到更多的跨域合作,透過民間與公部門的緊密合作,搭配壯世代三支箭—個人意識覺醒(PSR),到政府責任(GSR),再到企業社會責任(CSR),將壯世代的理念與產業化方案具體落實,並且共同打造以壯世代為核心的新社會模式,將台灣推向高齡社會的全球典範。壯世代,壯台灣,一起迎接充滿希望的新時代!